正在做一个 Obsidian 主题

虽然在我认识的人里面用 Obsidian 的寥寥无几,但是还是想记录一下最近在干的事情。


为什么突然想到自己做一个主题呢?

metion——初识 Markdown

我用 Obsidian 快一年了,但是第一次接触它是在高考完的暑假。当时通过 metion(非安全链接,斟酌)第一次接触到 Markdown,心想文本编辑还能这么玩?

metion for Mac 的 UI

metion 宣传为「颜值高也好用,懂中文也懂 Markdown」。它的确成功地为中文写作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它支持在中英文字词之间自动添加空格;它支持中文的词性分析;它使用左右 shift 键能够在不切换输入法的情况下键入不同的符号(如对于中文的左书名号键,使用 左 shift 能够键入 ,而使用 右 shift 能够键入 > );它支持将文本直接导出为公众号格式(懒得调格式的公众号作者福音)……

在那之后,我陷入了一阵对 Markdown 的狂热。我在 iPad 上下载了一大批支持 Markdown 的笔记软件,其中就包括 Obsidian。但是当时由于不太会用,加上 iPadOS 端的 Obsidian 还存在一些 bug,导致当时没有能够成功使用。其他的诸如 BearNotionAganda(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笔记软件)、 MWeb 等等,我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体验。它们都是合格的 Markdown 编辑器,只是我口味比较刁。所以在一番尝试之后,我暂时还是用着 iPad 上的 metion 作为码字工具。

MarkText——初识 CSS

metion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的主力写作工具,公众号前期的文章也都是用 metion 直接导出的格式。后来由于转战 Windows 平台,我又开始了一波试用和筛选,尝试了 TyporaEffieCMD Markdown 等软件。后来由于 Typora 收费与不开源、Effie 对 Markdown 不完整的支持、CMD Markdown 不支持即时渲染等原因,我选择了一款号称 Typora 平替的开源免费 Markdown 编辑器: MarkText

作为一个免费的软件,MarkText 几乎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在将近半年的使用中,我感到相当的舒适。在主要的编辑功能中,它与 Typora 基本无异,至少我没发现什么特别残缺的功能与特别恶性的 bug。但是由于失去了 metion 的「导出为公众号格式」,我需要折腾文章的格式的再复制上去。这个时期我用到了两个 Markdown 转公众号格式的网页来帮我进行格式化: Md2Allopenwrite。总的来说,后者的默认格式更符合我的审美,但是其缺少了对部分 Markdown 语法的支持,如使用 [TOC] 来生成一个 TOC 的功能 [1]。所以在后期,我放弃了 openwrite,被迫学习了一部分 CSS 知识,用于在 Md2All 里对样式、排版等进行设计。

Md2All 里的 CSS 片段

Obsidian——NOW WE'RE TALKING

MarkText 说到底只是编辑器,而随着对笔记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开始产生对更高维度的功能的需求。恰逢此时,我接触到了 Zettelkasten。

另言

Zettelkasten 是德国社会学家 Niklas Luhmann 提出的概念,翻译成英语就是 Box of Notes,也即卡片盒笔记法,在这里不进行过多解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Obsidian 的理念与 Zettelkasten 非常兼容,它提供了双向链接、图谱视图、tag 和搜索等功能,便于创建、连接和浏览笔记,从而建立知识网络并使其逐渐丰富。

也正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正式地使用上了 Obsidian。不得不说,在接近两个学期的使用中,它确实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虽然在早期,由于社区生态过于优秀,我一度疯狂捣鼓过插件主题,不过后来由于精力不足,加之我逐渐褪下了「形式主义」,便退烧了。

Obsidian 的主题市场

投身主题开发

退烧归退烧,需求还是有的。我始终感觉用别人做的东西不太舒服。制作者毕竟很难无微不至地考虑到每一个用户的需求。

在刚萌生开发主题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的策略是对已有的、相对较完善的主题 CSS 进行修改,基于 Style Settings 插件对其提供的设置接口进行调整,并增加我认为重要的、常用的设置选项。

基于 Serenity 主题进行修改的过程

但是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的方式极度依赖于原主题作者的代码,导致我对代码的理解能力几乎没有进步,操作流程基本是注掉、看区别、适当修改的流水线,效率极低且没有收益。所以再三思考后还是决定自己从头开始写一个,也当作学前端了。

test.css

目前整个开发还处于很前期的阶段,除了提供了一些配色更改的设置、对一些内置样式如 strongemphasishighlight 进行了修改之外,UI 的美化、其他元素(ol、il、code、callout 等)的样式设计、文章排版之类的任务还暂时没有进行。不过问题不大,早晚而已。

前两天在 puq 发的那个「调查」,就是由于我发现在中文编辑中,斜体的应用面似乎很窄,所以在考虑要不要弃用掉 italic 的设计而将 <em> 元素应用其他的样式。还在思考中。


这次扯得有点多。希望下次能少扯点。


  1. 2024 年 9 月 9 日补充,使用 [toc] 生成大纲目录并不是标准的 CommonMark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