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来源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 法国、英国、德国的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 德国古典哲学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 细胞学说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 生物进化论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
- 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德法年鉴》上的论文,为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是 《神圣家族》
-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 阐明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的著作是马克思所著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科学实践观的首次提出
- 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 标志着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马克思所著的 《资本论》,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 马克思著作 《法兰西内战》 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
- 马克思著作 《哥达纲领批判》 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恩格斯著作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立场
- 坚持自信自立是内在精神特质
- 坚持守正创新是鲜明理论品格
- 坚持问题导向是重要实践要求
- 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
-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
- 以上六个方面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 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集中体现为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划分——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划分——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可知论认为世界可以被认识,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
-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或不能完全被认识,存在和思维不具有同一性
哲学划分——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哲学划分——对社会历史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浅谈
- 唯物主义分为:古典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 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如心、意念、观念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如绝对精神
- 并不都是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形态,如金木水火土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世界的微观结构,如原子
-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共同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
-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 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客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物质与运动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主体和承担者
-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包括两个范畴:
- 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 实物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与静止
- 运动具有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 静止具有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
-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二重分化
- 产生原因是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 结果是将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其中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
- 实践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
- 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
- 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
- =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与相统一的关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的意识的现实形式
- 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意识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规律的必然性需要在具体的条件下发生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 前提是从实际出发
- 根本途径是实践
- 还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
- 自然规律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不需要人的参与
- 社会规律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需要人的参与
- 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和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 人的意识所固有的、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其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 自然界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
-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 联系的特点
- 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 普遍性
-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 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
-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多样性
- 条件性
-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要素的总和
- 辩证唯物地看待条件:条件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可以改变,改变条件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
-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 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 在社会历史范畴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