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五)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式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都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 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垄断
-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
- 产生的原因
- 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 激烈竞争的各方为避免两败俱伤而达成妥协
- 垄断组织: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 本质:通过联合实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控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 初级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
- 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但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新特点
- 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 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垄断组织的竞争,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上,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 总的来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 形成的主要途径
- 金融联系
- 资本参与
- 人事参与
- 金融寡头:操控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 金融寡头实现统治的方式
- 经济上:「参与制」
- 政治上:「个人联合」
- 文化上: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影响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 实现方式: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 来源:归根结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 垄断价格的形式
- 垄断高价: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 垄断低价: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 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认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 国营
- 公私合营
-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 宏观调节
- 微观控制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 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产业升级和优化进程
垄断资本
-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 金融垄断资本快速发展的作用
-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消极作用: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资本主义经济和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动因
- 输出国内过剩资本,谋取高额利润
- 转移部分非要害的技术,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是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 垄断资本扩展产生的经济后果
- 对资本输出国
- 资本输出带来巨额利润
- 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
- 改善国际收支情况
-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垄断优势地位
- 对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资源消耗的代价,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 对资本输出国
- 垄断资本国际化下的垄断组织
- 早期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卡特尔(举例:国际钢铁卡特尔)
-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G7、欧盟
垄断资本主义
- 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 五个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的形式
- 贸易全球化: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 金融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
-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 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和跨过公司的发展
-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 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的表现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
- 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者个人的技能不再对生产过程和结果具有决定意义,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成为实质上的隶属
- 资本家为缓和劳资关系采取一系列激励制度,主要有
-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 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 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资本家靠利息收入为主
-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涨」 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西方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调节、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
- 政治制度的变化
经济危机呈现的新特点
- 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 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 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 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
- 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 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政治制度的变化
- 政治制度多元化,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 重视并加强法治建设,以便加强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
-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进入 21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征
- 科技创新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
-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日益显现,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
- 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呈现复杂化、多样化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传播等超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经济发展「失调」
-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调
- 福利风险增加
- 债务负担沉重,巨额政府债务又埋下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隐患
- 政治体制「失灵」
- 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
- 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 「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
- 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对立日趋严重,民粹主义思潮的泛起使西方精英政治陷入困境
-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 社会极端思潮抬头
- 社会流动性退化
- 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增多
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其被代替的必然性
- 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 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原因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
-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
-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 16 - 17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 英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开山之作
- 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 18 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 法国摩莱里《自然法典》
- 法国马布利《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
- 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 圣西门
- 傅立叶
- 16 - 17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 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括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 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从空想到科学
-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十月革命胜利的理论前提是「一国胜利论」
- 含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 依据: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苏联探索的三个时期及措施
- 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
- 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现「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 第三个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 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
- 发展商品经济,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 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
- 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的发展
- 苏联的构想
-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 1936 年 12 月,苏联宪法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 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20 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规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规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
-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 长期性的原因
-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长期过程
- 多样性的原因
- 决定因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 重要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 现实原因: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要求
- 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 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必然性
- 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 必然性体现在
- 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 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 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 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 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 方法论原则
-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 需要注意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
- 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原因
-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正式提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意蕴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创造新的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含义
-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理论成果的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 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都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都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时代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大革命时期
- 毛泽东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等著作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毛泽东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等著作中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并深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 毛泽东在对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 1945 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理论等
-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进行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重要性: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 意义
-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 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 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重要性
- 群众路线是我的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 要求
-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 重要性
- 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 重要性
-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 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 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 毛泽东思想所体现的独特理论品格,给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要的启迪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精神财富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